广西南宁讯 自从2022年9月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专题片《甘桑石刻文之谜》。节目播出后,包括中华网、华人头条、手机搜狐网、腾讯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国际日报·中国新闻等在内的二十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报道。深藏于广西平果的甘桑石刻文,由此成为国内外考古学界关注的焦点。
(图为:甘桑石刻文表层沉积物年代及石刻文成字年代----美国BETA实验室年测结果)
国内权威专家研究提供科学支撑 研究保护工作获国家文物局关注
张虎才教授(中国科学院“百年计划”入选专家、高原湖泊生态与环境变化团队首席科学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云南省委省政府作为高端引进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引入云南大学)等3人于2021年7月6日到平果对甘桑石刻文样品取样为广西免费送往美国Beta专业实验室(全球最权威年代检查机构)进行年代测试。2021年10月份检测结果:甘桑石刻文成字年龄不小于距今3000-3200年。
展开剩余77%(图为:现收藏于广西平果市博物馆的这块大石片解决几个问题:一、主要依据是石刻文字具有会意、形象、记录有规律等机构形式。二、石刻文会出现雷同的刻文,结构形状间隔出现重复,也就是石刻文有系统的构形。三、甘桑石刻文出土于平果甘桑地区。所以甘桑石刻文是真实存在的。)
长期以来,甘桑石刻文的真伪是学术研究的核心问题。2024年11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广西平果甘桑石刻文座谈会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甲骨文研究权威专家曹定云先生,基于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多年研究经验,以个人学术声誉郑重担保:“甘桑石刻文是真的,假不了!此结论经严格科学论证。”他指出,真伪判定与破译能力无关——秦始皇“书同文”政策导致该文字失传,破译难度远超一脉相承的甲骨文,但未来仍有破解可能。中央民族大学梁庭望教授进一步强调,甘桑石刻文涉及国家文化安全:南边某国正系统性争夺骆越文化遗产所有权(如将跨境“天琴”成功申遗),并宣称骆越国都在南边某国,此刻亟需通过权威认证确立文化主权。为此,与会专家建议成立专职研究小组,并启动三重验证:文字复现规律分析、祭祀遗址系统发掘、以及与水书、彝文的跨文字比较,为后续研究提供科学支撑。
(图为:现收藏于广西平果市博物馆,国家认证为“最古应用文字”。)
2024年8月28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发布重要专家鉴定意见,明确指出:广西平果甘桑石刻文字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曾经流行应用的文字”。这一认定,将甘桑石刻文的研究意义提升到了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高度。鉴定意见强调,其价值不仅在于重构中国文字史、文化史,更关联着对文明起源地、古越文化及族群形成发展的研究,其文化遗产价值得到权威确认。
图为:现收藏于广西平果市博物馆。是论证甘桑石刻文的文字史、文化史的有效依据。
(图为:现收藏于广西平果市博物馆。刻文出现规律会意,记录当时事务,可以推论甘桑石刻文是历时文字记事工具。)
广西平果甘桑石刻文的研究与保护工作获得重要推动。2025年5月,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曹定云、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教授等八位学者联名撰写的甘桑石刻文《专家报告》,被送交中共中央办公厅。随后,报告由国家文物局正式转交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办理。这标志着甘桑石刻文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已引起国家文物局的重视。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在所研究员曹定云(左)与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梁庭望(右)正在对甘桑石刻文进行研究。)
地方政府积极部署推进 甘桑石刻研究取得进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对甘桑石刻文的保护与研究高度重视。自治区副主席苗庆旺于2024年1月29日在相关报告上批示,要求“可视情况采取一些深化拓展研究宣传的措施”。2024年4月9日,他进一步批示:“请社科院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会同文旅等部门延伸开展后续工作”。广西社科院于2024年3月18日组织座谈会落实批示精神。2025年7月16日,平果市甘桑石刻文研究会顾问李俊整向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韦江作了专题汇报。韦江副厅长明确表态支持推进下一步工作。
(图为:2011年12月,在平果甘桑地头边上发现一块长:105厘米,宽:60厘米,厚:6厘米,重:99斤,共87个石刻文字的甘桑石板。)
自央视专题片播出以来,甘桑石刻文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权威专家确认了其真实性,国家层面认证其为“中华最古应用文字”,央地协同推进研究保护工作提升至新高度。这项研究在深度、广度和推进速度上均取得显著进展。镌刻在石头上的甘桑文字,承载着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使命,其研究价值正日益凸显。
李宏梁 黎坚报道稳操胜券配资
发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亿腾证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